《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记忆

记忆的不确定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烈,甚至还可能有虚假的记忆。。。。。。

什么是记忆?

人的记忆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系统。

这个定义非常宽泛,宽泛到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可以用相同的定义来描述,然而仔细一想,似乎又没有比这个更加精确的定义了。

相比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对于记忆的自我认知,倾向会认为凡是能够清晰回忆起来的东西,似乎就像录像机一样忠实的还原原本的场面,然而书上告诉你,错了。人类的记忆不是一个硬盘,而是一个解释器,将内容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然后呈现。所以记忆呈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独一无二的认知,请注意独一无二两个字,这意味着目击了相同事件的人,产生的记忆也可能完全不同。

记忆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三项基本功能。我个人理解,三项基本功能也是心理活动的若干功能之一,只不过都与记忆这个大主题相关:

  1. 编码。编码可以是无意识的编码,也可以是有意识的编码,一些需要高级加工的概念,通常需要精细化编码才能够理解复杂的内容。
  2. 存储。存储并不像计算机硬盘那样精确,编码本身就可能丢失信息,存储也是如此。记忆有三个阶段。
  3. 提取。如果将记忆正确编码,在有效线索的提示下,一瞬间就可以提取到记忆,这也说明人脑的存储功能应该不是线性表,可能类似于散列表,只不过这个散列表的Key也许非常复杂,搜索功能也非常强大。提取错误的时候,也会扭曲我们的认知。

很显然,相比定义记忆是什么,我们会将记忆等同于我们能够记住什么,因此更有意思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形成记忆?

在记忆的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记忆进行编码和存储,他们通过协同工作将感觉体验转变为具有特定模式或含义的持久性记录。

关于记忆已经有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模型,也就是三阶段的记忆模型:

  1. 感觉记忆:非常短暂,将各种信息保留几秒钟的时间
  2. 工作记忆:调动大脑各个主动加工的心理过程来处理信息
  3. 长时记忆:接收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并长期存储,这种信息有时候可以存储一生。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实际容量可能会有12个之多,但在进入意识之前就消失了,实际进入意识的大概只有3-4个,实际上感觉刺激就是外界的信息对于大脑刺激的痕迹,之后工作记忆会从这些痕迹中提取需要成为工作记忆的部分。

工作记忆

负责加工意识层面上的经历,包括从感觉记忆输入的信息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这么说来,工作记忆有点像内存,而感觉记忆像是外部输入设备,长时记忆则像硬盘,对于意识来说,只能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内存中数据的来源要么从外界装载,要么从硬盘内加载。所以工作记忆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工作区域,很显然,对于记忆这个处理信息的系统,没有暂时存放要处理的信息的区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教材把工作记忆称为心理活动的中心,还是其他记忆成分联系的桥梁。我仔细的体会了一下书中的说法,难道我们头脑中不断冒出的“声音”其实就是工作记忆区?

继续联想一下,如果大脑皮层是CPU的话,工作记忆就是内存,所以这两个东西构成了我们意识得以正常运转的核心区域。类似于我们性格或者长期连续性的人格信息长期被加载在内存的一个固定区域?还是每次醒过来都自动从长时记忆中装载?这个问题我就思考不清楚了。。。

开车打电话已经被证明确实危险,因为会丢失50%的感觉信息。

书里用了很多不同方面的特点来描述工作记忆,很显然工作记忆非常重要。我记录了比较重要的几点:

  1. 工作记忆可以采取组块,保持性复述等方法来延长维持时间
  2. 如果打算精细化编码,让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往长时记忆转换,一定要记得是事实,否则存放到长时记忆中的错误记忆会不断的加深错误本身。
  3. 工作记忆对信息的深度加工水平,一般能够决定记忆的强烈程度。越深的加工水平往往导致越深刻的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竟然是无限的!如何实现这一点,目前还是未解之谜,我自己瞎猜想,可能是由于大脑太过复杂,加上用来存储信息的物质坑比计算机仅仅只有1和0两个状态还要多很多。另外我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说意识是量子的,也可能是存储容量无限的原因吧。

长时记忆的内容有两个:

  1. 程序性记忆,这个类似于记住如何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不在意识层面进行操作
  2. 陈述性记忆,这个就像为了考试记忆长篇大论要复写出来的内容,印象和具体事件等等,都需要意识层面的脑力劳动。当人们转动眼球的时候,实际上就在提取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个主要部分。

我曾经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过女儿在3岁生日的时候亲手放飞绑在气球上的安抚奶嘴(她把它称作“安安”)的故事,只可惜当时没有拍照片记录下来。书中提到儿童很难想起来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说明年幼儿童的情景记忆能力有限,这可能与大脑的发育过程有关。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问了一下我女儿是否还记得放飞安安的场景,女儿说记得;我询问她是否记得是谁放飞,女儿坚称是我们将安安放飞,我告诉她是她亲手放飞的时候,她强调她记得是我们放飞的,看来还真的如书中所说,年幼的记忆可能模糊甚至逐渐消失。

心理学确实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几乎每一章都可以找到与育儿相关的知识。精心抚养孩子的父母会花费许多时间鼓励儿童谈论他们的日常经历,这会加强个体的早期记忆,让其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我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不同之处。

记忆同样有着坚实的物理基础,海马体和杏仁核对于形成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忆存储的部分则分散在大脑皮层中,每一次提取记忆,针对一个记忆的不同片段会从各个存储区中提取出来然后送到海马体中聚集并加工,如果长期反复使用记忆,最终这段记忆无需海马体的组织整合就可以直接提取。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积极的情绪会倾向于记住所处的环境,而消极的记忆会限制记忆的关注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孩子早期一定要好好对待,这会强化她的早期记忆,记住所处的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较少的将思想焦点聚集在某一点上,性格很小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我现在突然想到小学还是初中老师就评价我喜欢钻牛角尖,亲爱的老师,哪里有什么牛角尖,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的性格啊。

此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闪光灯记忆,也就是特别重大和与情绪相关的记忆,有可能未必是真实的。

我们如何提取记忆?

无论是内隐记忆还是外显记忆,提取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它们是如何被编码并提示的。

内隐记忆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原来很多程序性记忆就是内隐记忆,比如出生后习得的一些“被动”技能如骑自行车,杂技甚至乐器技能,程序性记忆都是内隐记忆。

记忆需要线索来提取,也就是这个散列表的Key,一般来说联系网越丰富,顺利提取的信息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记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发散,比如加上自己的思考,亲手敲一边带来视觉刺激,周围的环境因素,把这些东西一起塞大脑,可能会更加有利于提取。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还有很多:

  1. 编码特异性:这个我从学习开发的时候深有体会,如果仅仅是照着例子敲代码,记忆和理解都不会很深,所以我一直采用敲完之后总结模式-说出自己对于这个模式的认识-把这个模式写到博客上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从吸收-总结-输出的整个过程,不得不说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心境与记忆:这点我理解很深刻,我有的时候感觉以前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不开心,这就是被心境影响了记忆。而现在又有把之前的工作逐渐美化的倾向,这同样也是由于心境影响了记忆。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是很残酷的,说明整个人在不断动摇,但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是最好的良药,只是药效有点猛,需要撑过痛苦的时期。
  3. 前瞻性记忆:这个我也有深刻体会,书上的例子举的是开车,而我确实也在开车的时候犯过这个错误,好像就在一个月前还是什么时候,开到习惯的道路上去了。这是因为前瞻性记忆需要不断的自我监视,非常耗费心智。这也说明,与其把要做的事情放到心里,不停耗费心智去想自己要怎么做,不如给定一段时间进行仔仔细细的思考,然后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使用软件,再辅之以提醒策略比如闹钟,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心智负担和做错事的概率。在我看的那本著名的《焦虑情绪》中,有效减轻焦虑的一个方法就是列出自己脑中对于焦虑原因的全部看法,然后来进行分析。这无疑也是将心智中的压力部分“清除”到外边的做法之一。

为什么记忆有时会出现差错?

我们大多数的记忆问题都是由于记忆“七宗罪”导致的————记忆“七宗罪”实际上是人类记忆适应性特征的副产物。

记忆七宗罪:短暂性、心不在焉、阻塞、错误归因、易受暗示性、偏差、不受欢迎的纠缠。这七个问题被记忆学家丹尼尔·沙克特认为是人类记忆中非常有用的特点,正是对进化有利,所以才保留下来。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些释然,从小到大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被允许犯错,但实际上,抛开别的不说,既然记忆有着固有的出错的特点,而我们的所有行为都需要从记忆中提取,那犯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像我直到最近才学会放过自己的错误。

短暂性

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会减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了短暂性。
此外干扰也特别有意思,有前摄干扰(旧的记忆扰乱要记忆的新信息),后摄干扰(新记忆阻碍旧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开头和结尾最容易产生最佳的记忆效果)。尤其是系列位置效应,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为什么开会要让副领导上来先主持,大领导最后来讲话,大概也是这个效应吧。

心不在焉

注意力的转移会导致信息提取失败
194页的这个例子很有意思。

阻塞

话到嘴边说不出来是一种典型的阻塞,其原因是缺乏背景线索,导致无法激活必要的记忆图式。压力也能够导致阻塞,此外年龄增长,阻塞也会增加,看来不服老真的是不行。

错误归因

长时记忆有的时候会重构,通常提取的记忆不完整,需要补完,补完就是一种重构过程。这里提到了一点很重要:个体听到一个想法并将其保存在记忆中,但忘记了想法的来源时,就会出现这类错误归因。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灌输想法是有用的,心理暗示也是有用的,只要能成功的让个体把被灌输的想法进行内化就可以。

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强调一点,也就是记忆并不是硬盘,而是意义解释器,这一点真的与人们日常的想法有所背离,所以要让自己时刻想到这一点。

易受暗示性

记忆容易受到暗示而扭曲,微乎其微的线索和提示都能够扭曲和修饰记忆,而且可以不在个体的意识层面进行。

书里举了一个皮亚杰小时候受过暗示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知道,儿童时期父母的话语和环境给予小孩的暗示多么强烈,以致于可以改变记忆。改变记忆我觉得就目前读到的这些章节来看,也基本上和改变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过我同时也在想,我的记忆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所有的记忆都存在着上述的影响,那么“活在当下”四个字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浓厚了,因为唯有当下是真实的。

偏差

个人信念,态度和观点扭曲记忆。其实从之前的阅读中可以知道,这种过程是难免的,因为有着加工过程。看到别人的偏差可能比看到自己的容易一些,如果能看到自己的以下两个偏差,那就更好了:

  1. 期望偏差
    人们记住的事情可能是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而不是真实的事情。这个确实是,在做所有的事情之前,就我个人而言,肯定会出现一些预期,短期的或者长期的都有,在事情不符合预期的时候,很显然心理就会出现一些斗争。可能就是由于这些斗争在记忆的存储过程中加工了记忆,所以很多记忆会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
    不过我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暂时还没有想到我存在期望偏差的具体例子,以后想到就来补充吧。

  2. 自我一致偏差
    人们讨厌前后不一致的想法,即使研究表明他们是自欺欺人。沙克特称之为自我一致偏差。书中举了情侣进展的例子,说明事件的进展和结局,有的时候会影响我们最初的判断,即使最初的判断并不是那样,我们也认为自己在整件事情上的判断是连续的,是一致的,这无疑就是自我一致偏差带来的影响。

我觉得如果能有非常实际的自我一致偏差的证据,大概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会说:“不可能,之前的我怎么会是那样”吧。

纠缠

想记的事情记不住,想忘的事情忘不掉。谁再说完美两个字,请大家警惕这种人,不是奋斗逼就是被洗脑。
不愉快事件的记忆纠缠,导致消极情绪挥之不去,从而遭到抑郁情绪的折磨。这其实强调了情绪在记忆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倒不是记忆本身有多么重要了。

抑郁症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件好事情,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多小孩和大学生跳楼的事件,我们不能指责受害者做的选择,但应该看到心理健康以及儿童早年教育确实应该被重视起来。

记忆术

这依然是用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窍门,不过记忆比较重要,我就单独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

原则:记忆最终需要有意义的联想,联想越充分,编码效果就越好。

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可以知道,单纯的复述进行的强行记忆,效果最差。最近女儿因为需要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我们就准备了稿子让她读,但是效果很差。反而像二十四节气歌,她不仅能够按照节气的顺序背诵,我还特地测试了类似于散列表一样随机抽取节气让其背出对应的语句,发现她都可以做到。

那为什么英语就不行了,很显然,小孩不懂英文的语法和单词的发音,于是一句英语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是一串无规律的声音组合,或者说有一定规律但小孩很难把握住;我自己在唱日语歌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去看一下这句歌的歌词意思,看一下其中的组合和汉字发音,仅靠单纯记忆发音,由于相比汉语一字一音,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的音节都更多,硬唱日语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小孩来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小孩又没有能够自学和进行模式组织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女儿对着材料先念,先搞懂音对应哪些单词,再搞懂单词的意思,只有创建了基本的意义模型,才有可能背诵出来。在这个阶段不光是背诵,还涉及了先学习,记忆单词发音和意思,再记忆句子的过程,自然就非常难了,难免会陷入到无助的境地。此时就不光是技术因素,还要加上父母的耐心开导和支持,以及说出小孩情绪并且提供帮助的手段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任务。

一些有效的手段包括:

  1. 位置记忆法,在脑中想象不同位置上的不同东西然后形成视觉表象
  2. 自然语言中介,即将要记忆的事物编成自然语言句子,或者通过反复的强化
  3. 记忆名字可以采取将名字与这个人的特征相匹配的方式
  4. 为记忆材料赋予个人层面的意义或者解释,或者创造和寻找例子联系上去,就如我在写作这篇读书笔记的做法一样
  5. 自己使用提取线索测试自己的记忆

这一章其实带给人最大的启示还是记忆的不确定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烈,甚至还可能有虚假的记忆。尤其要注意长期记忆的正确性,易受暗示性说明长期记忆在小孩的童年对于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