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我有专门的一本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章只是对其的精要,虽然只是一章的内容,但都是核心,简约不简单

社会心理学我有专门的一本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章只是对其的精要,虽然只是一章的内容,但都是核心,简约不简单。

社会情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通常会根据社会情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新的或模棱两可的情境中,其他人的行为可以暗示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仅仅看之前的全人理论,会知道人格特质中有稳定的部分,然而一个人的表现却并不总是受稳定的部分影响,实际上,在社会情境中,一个人的表现更可能受到社会的影响。

认为社会情境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理论叫做情境决定论,即外部环境会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难以捉摸且强有力的影响。这与性格决定论有着鲜明的对比。

我们都扮演中一种社会角色,还有身处一种群体中,群体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期望,这叫做社会规范。加入一个新群体的时候,都要探索如何去很好的适应这个群体,这也是我马上要到新公司工作面临的情况,要看看央企里边的套路,是不是和原来呆过的国企相同,以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图式和脚本依然影响着我们,图式是一组互相关联的概念,而脚本是一些有关事件顺序和行为动作的知识。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就是从众试验,这就好比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开会的时候,当很多人同意的时候,一些不同意的人可能会被迫也表达相同的意见来从众,即使评判的不是主观因素,而是清晰的客观因素,依然会出现从众情况。一旦这种意见被打破,则从众率会显著降低。除了个人的从众之外,群体本身也会受到压力而服从,这叫做团体意志。与这两个概念类似的还有服从权威。与之对应的是英雄,指的是能够抗拒令其他人折服的情境力量,坚持忠于个人价值观的人。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总是觉得遇到坏人,或者说在职场环境中,大家都觉得有不少坏人,可能的解释是:情境将好人变成坏人,书上列举了10个促使好人伤害他人的步骤,很有意思:

  1. 向人们提供将它们的恶行合理化的思想体系
  2. 让人们先向恶行迈出一小步,做一些微小的尝试性行为,然后逐渐加码
  3. 慢慢将曾经充满同情的领导者转变为独裁者
  4. 制定模糊的,不断变化的规则
  5. 重新诠释情境中的行动者及其行为,为思想体系辩护
  6. 提供服从的社会榜样
  7. 允许人们在口头上提出异议,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行为上服从命令
  8. 鼓励不把受害者当人看
  9. 分散责任
  10. 增加退出这种情境的难度

这个很有意思,很多企业和职场环境是不是这样的呢?

那么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不能有人出手相助呢?这涉及到旁观者问题。

人越多,出手的人就越少,这是责任扩散。如果需要帮助,就不要等别人帮助,直接向一个具体的人求助,是最好的方法。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遇到自己想不明白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无需等待,直接向别人请求帮助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构建社会现实:什么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评价?

我们对其他人的判断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在社会背景中的行为。

这个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方面,就是人际关系。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是那些给予我们最大回报,而只需要付出最少成本的人。四个人际关系的回报来源:接近性、相似性、自我表露以及外表吸引力。下边就来看一下。

  1. 接近性:经常见面能够增进关系,所以为什么要经常向领导汇报请示,就是因为研究发现,职场中的人更有可能和他们经常交往的人成为朋友,熟悉往往能培养友谊,增加交往能够培养人们彼此喜欢的程度。
  2. 相似性:有共同态度、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交朋友会收获更大,相似性也会增加喜爱程度,结婚时间较长的夫妻也会出现态度的重新调整,以让自己的看法和伴侣一致。
  3. 自我表露,当人们交换新人和彼此生活的细节时,相互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
  4. 外表吸引力,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力会压过其他细节,成为预测一个人的被喜欢程度的因素。不过人们认为“平常”的相貌组合特征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除了这四个人际吸引来源之外,还有一些例外的影响因素,比如期望和自尊的影响(最终找到和自己吸引力相同的人)还有认知失调。要么改变认知,要么改变行为,才能用来减少失调。

认知归因很有意思,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过分强调个人特质,同时极度低估情境影响的倾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个错误,很多时候先责备自己而不是客观的发现问题。自利偏差看上去好像是基本归因错误的对立面,但其实是两种基本归因错误类型,但其实是因为在评判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动机、能力和技巧)和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的时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而事实上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冷静客观的分析,别犯基本归因错误。

系统如何形成了影响行为的情境

系统影响情境,情境继而影响行为。通过理解系统,我们能够知道如何改变情境以及情境对于我们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不要低估坏情境以及造成这种情境的体制的力量,他们能够粉碎最善良,最聪明的人的人格与教养。

情境是由系统创造的,所以为什么一个组织,一个公司和另外一个组织或者公司中的气氛完全不同,是因为系统为情境的运作提供了制度支持、权威和资源,很多时候会打着意识形态的幌子。

这个核心内容,实际上提示我们,权威者可以故意创造他们想要的环境,来将所有的人置于某种控制之下,其实我仔细在想,为什么大家要去考公务员,以及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做官,为何要当官呢,实际上就是从规则的参与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这一个变化相比与什么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实是一个更本质的变化。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