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动机与情绪

有一周没有写博客了,这一周基本上处理好了个人的重大事情:为12月工作变动的准备。动机和情绪这一章,我读完之后,发现其实也应该归于认知中。最近除了心理学,还读了本书:《我的二本学生》。对于今天困局之下的年轻人,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犀利的雕刻出一个群体形象。

有一周没有写博客了,这一周基本上处理好了个人的重大事情:为12月工作变动的准备。今天正好是新博客搭建好一个月。

动机和情绪这一章,我读完之后,发现其实也应该归于认知中。最近除了心理学,还读了本书:《我的二本学生》。对于今天困局之下的年轻人,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犀利的雕刻出一个群体形象。我毕业于2007年,与文中的06班相近,在其中的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当时的社会没有像现在如此割裂,还有机会上房产的车,工作和生活上竟然也都达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水平,在一线城市能有一套房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还是相当幸运的,读完这本书我已意识到,这不过是社会变化投射在个人身上的缩影。像我浪费了这么多机会的人,还能在大城市过上一个普通的生活,能感谢的其实还是时代的红利,并不是个人的能力。如果这些算是运气,那就算运气吧。毕竟个人只不过是随机波动的一个结果。

什么激励我们行动?

动机是以特定方式行动的内在倾向,但它会受到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会想做一件事情,从中得到了什么呢?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生物体外部的刺激,比如实物、金钱、荣耀和性。而内部动机是指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因为这件事情满足了你的内心需求,或者说,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麦克莱兰定律,是通过一系列测验获取一个分数,然后用分数来评定成就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比低成就需要的人更努力、更成功,在困难任务中也表现出更多毅力。成就动机需要正确的对待,文化也会影响动机,比如西方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而东方倾向于集体主义。

这里关于外部奖励,有很意思的效果,在中国的人情世故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过度合理化就是在奖励一件事情后,不再对这件事情进行奖励,人们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就会从内部转向外部,即奖励会剥夺纯粹做事情的乐趣。不过要注意,奖励仅仅会在特定情况下干扰内部动机,即奖励与表现的好坏没有关系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当管理者的话,一定要记住,对好的表现给予奖励

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一部分职工受成就需要所激励,还有一部分职工受到归属感和权力的需要所激励。

想想自己是为了什么事情学开发,和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的呢。就像是自己,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是什么让我做出决定不能逃避,一定要搞定的呢?似乎还很复杂,但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我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可以做上去的人,不再是幼稚的人。

我们如何决定动机的优先级?

一个结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和进化心理学的新理论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功能性的、近端的发展的因素决定了动机的优先级

这是一个好问题,就是如何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陆续有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理论。
不过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缺陷,最近的理论提出,需求层次受到三方面的主观因素影响变化:

  1. 功能分析
    着重看重功能性,与生存或繁殖相关的动机,比如基本需求(如饥渴)
  2. 近端分析
    这个表示马上就能够影响动机的事件、物体、诱因上,比如正在看电影,有紧急电话进来,那么接电话的动机就要立刻上升到欣赏影片的动机层次之上。
  3. 发展水平分析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整体的需求层次会发生变化,就像发展心理学中的各个阶段,人们重视的东西会有所变化。这个和我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社会认可会占据主要因素。

这一个理论相比之前的更加完备,不过也有着继续发展的空间。

饥饿和性位于动机层次的什么位置?

虽然饥饿和性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起源于进化,并且在动机层次中处于基础位置。

饥饿并不只是单纯的饿,其实是一个综合信号,引起进食的欲望。进食也不简单的指吃食物,选择何种食物,能够接受何种食物,也是一个综合的信号。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自我控制是一种认知资源,会被逐渐消耗。补充能量可以有效的恢复一些自我控制。可见“意志力”至少是基于身体现成的能量储备的。所以饱餐一顿有的时候会很开心,确实有道理。当然,这里的补充能量不是指摄入糖分,而是值包含持续供能的蛋白质或者复合碳水化合物。

性激励则是一种并非必须的欲望。这里就不多说了。

情绪如何激励我们?

情绪是一类特殊的动机,能够帮助我们注意重要情境(通常是外部情境)并对其作出反应,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交流意向。

每种情绪,都有四种成分: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感受、行为表达。

情绪的存在主要是激发状态,标志重要事件的发生,一般而言,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因此导致趋近或回避的倾向。

有哪些基本的情绪呢,常见的是:

  1. 快乐
  2. 期待
  3. 愤怒
  4. 厌恶
  5. 悲伤
  6. 惊奇
  7. 恐惧
  8. 接受
  9. 骄傲

这些情绪又可以组成复合情绪。辨别面部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自己在这个方面比较缺乏经验,所以这方面需要锻炼一下,多去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也可以与他人交流情绪状态,有助于预期彼此的反应,以适应群体生活。

我们的情绪由什么机制控制?

研究已经理清了有意识情绪和无意识情绪背后的机制,阐明了早前的某些争议。

大脑存在两条情绪通路:

  1. 无意识情绪,这是一个快速反应系统,在无意识层面运作,比如收到惊吓等。快速反应系统具有适应性,可以让我们不去涉险,但这个系统也难以遗忘,导致焦虑和恐惧难以消除。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意识层面加以应对。这里也让我想起来行为主义,小时候根深蒂固的反应如果植入了这个系统,似乎确实难以消除。还好有第二条通路,可以让我们直面自己的恐惧,作出逃跑还是硬上的选择。
  2. 有意识的情绪加工,这个与外显记忆有关,情绪是决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保证作出正确的决策。极端或者长期的情绪反应会造成身体疾病。

知道了基本的情绪通路,那么用什么理论来解释情绪呢,情绪理论也经历了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与认知和生理感觉结合在一起),坎农-巴顿理论(认知评估同时产生情绪感受和生理反应),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既取决于内部生理状态的评估,也取决于我们对所处环境的评估,如果两个因素发生冲突,就会产生奇怪的结果)

提到情绪,很多书都说抛弃情绪,当然也不是,情绪和理性并不对立,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1990年萨洛韦第一次提出情绪智力,也就是情商的概念,2005年他提出情绪智力具有四种成分:

  1. 感知情绪:觉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2. 运营情绪:利用自己的情绪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好比意识到自己恐惧,然后思考自己为何恐惧,从而解决恐惧来源
  3. 理解情绪:理解情绪间的复杂关系,比如悲伤与愤怒,两个人对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4. 管理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影响他人情绪

但情绪智力并不能成为预测成功、幸福与良好人际关系的指标,也替代不了传统智商分数。有人认为学习可以对情绪智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有人说情绪智力可能只是外向的别名。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只有有了自我意识和元思考,才算能够有了基本的情商,之后变得积极,敢做想做的事情,这个是逐渐改变的过程,也即内向和外向是可以转变的。这里还需要注意,过度控制情绪不好,情绪健康的知道如何控制情绪与表达情绪,也知道控制和表达情绪的恰当场合是什么。单纯的发泄对于控制情绪并不好。

这里我想到我日记里写的一件事情,早上在地铁上被身后人推,然后发生口角直至差点打起来。好在自己压制住了怒火,然后接下来就有好事情发生,如果一时冲动,那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结果了。

这里有个小测试,很有意思,即判断对方的微笑是否真诚。真正感到快乐的时候,眼轮匝肌会收缩,所以能够判断真实的微笑和强颜欢笑。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