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和智力

这一章很有意思,解释了思维是什么,但却没有直接提出“智力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自认是个智力还可以的人,然而到了这几年才发现,比我聪明的人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工科基本在智力方面都是碾压我的,我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财。这里猪哥再奉劝大家一句,不要去学商科,对人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真的荼毒不少,这不是我瞎说,而是有科学研究证实的,看到最后就会明白了。

对于思维,存在一种计算机隐喻,即认为大脑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这种隐喻有局限性,但不失为开启对于思维的思考的起点。

关于计算机隐喻,其实在GEB这本书里也有提到,那本书的主题之一是足够复杂性可以超过底层东西所能表现的形式。我觉得这个主题方向是对的,但是足够的复杂性本身是难以描述的。

这一章应该属于现代认知视角。

思维有哪些组成成分?

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运用从感觉、情绪、记忆方面获得的信息来创造和操控诸如概念、表象、图式和脚本这样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认知的基本构建单位,如果缺少这些基本单位,思维几乎不可能完成。来看看这些基本构建单位:

概念

概念是构建思维的基本单位,所有的东西几乎都需要概念,哪怕是现实的具体事物。概念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人工概念对应的是精确定义的理念或者抽象事物的表征,而不是世界上真实存在的物体。
概念还存在层级,类似于计算机中的类与子类。此外文化也会影响概念。

这里的一大启示是:慎重作出“他人也持有和我们一样的思考方式”的假设。很多冲突就源于此。

表象和认知地图

视觉表象和其他一些感觉表象(比如听觉和味觉、嗅觉)可以让思维更加复杂和丰富,比文字和抽象概念更加容易反应事物的联系。

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是视觉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也被称为“认知地图”。

直觉

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除了理性,还会依靠感觉进行快速判断,实际上是决策受到了无意识的相关情境中的奖惩经历的影响。这是前额叶的功能。

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觉未必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就是偏见和偏差的同义词。

直觉是进化的结果,会有助于快速进行判断。也有实验证明了直觉的有效性。

因此书里提出了,在使用直觉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自己在使用直觉,同时需要留心直觉可能是错误的。

思维的物理基础

现在的脑成像技术可以将特定的思维想法同特定的脑电波联系起来,思维是一个多个脑区共同参与的活动,大脑通过许多高度特异化的模块协同工作,前额叶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善于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

善于思考的人不仅掌握了被称为算法和启发式的有效思考策略,还知道如何规避在问题解决和决策时会遇到的障碍

这一小节的实践意味似乎很强,而且提出了一个观点,纯粹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心理性的思维更有用。这里有一系列概念,而且都比较使用,总结如下。

如何解决问题

  1. 辨识问题,采取行动之前考虑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并清晰的定位问题
  2. 选择适当的策略,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算法,可以理解为按部就班的程序(不限于计算);一种是启发式,启发式是简单的经验法则,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3. 启发式-逆推,对于很多数学问题和迷宫问题,是高效的解决方案
  4. 启发式-寻找类比,很显然,这是一种通过模式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启发式-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学过开发的朋友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这里的用词非常有开发的风格,很多指导开发的书实际上也是这么写的。

去掉解决问题中的障碍

明确了问题,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完成任务了吗?没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然会碰到各种障碍。

  1. 心理定式,即用以往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这实际上代表一种灵活性,即遇到障碍的时候想一想是不是还有自己没有想到的解决办法。
  2. 功能固着,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式,一个熟悉物体的功能在头脑中过于强化,以致于看不到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3. 自我施加的限制,这个需要自己在辨识问题和选择策略的阶段,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思考方式
  4. 其他障碍:缺乏知识、缺乏兴趣(大概就是财务之于我)、低自尊、疲劳与服药、唤起水平与解决问题水平不匹配。

判断与决策的问题

  1. 证实偏差,即倾向同意与自身意见相同的观点,反对那些不同的观点,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倾向,看来想要控制住这种倾向,就需要意识的努力,而不能被动。
  2. 后视偏差,即在错误发生后,说我早就知道了,从而忽略了认识这一次的错误和在下一次提高判断力的机会。
  3. 锚定偏差,这个大概适用于将东西卖给别人的场景,会先给出一个高价格,再给出一个低价格(比合理价格还要高),于是后者看起来就合理很多,这就是锚定偏差,会让人的注意力受到第一次看到某个东西或者背景条件的巨大影响。
  4. 代表性偏差,这实际上就是刻板印象的一种,即将事物简单的归类,而不关系基础比率信息与多样性。
  5. 易得性偏差,写到这里,我感觉这其实都是一些逻辑谬误。易得性偏差就是通过回想事例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某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6. 选择的暴政,太多的选择反而会降低选择几率,难以进行有效的决策。心理学家的建议是针对大量选择,快速挑选一个足够好的即可,要持满意原则即可,而不要持有最优原则。我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通常对于选择持有的是最优原则,所以通常难以做出决策。而对于重大的决策又过于草率,啊,人啊。。。

天才?

读到这里,感觉晚上应该给女儿念念这段。

非凡的创造力来自于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动机和某些人格特征,而非超凡的天赋。
在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之前,具有创造力是不可能的,10年或者说10000小时定律确实存在。这里还提到,时间压力,严苛的上司和教师、父母都会对创造力造成压制。

人格特征则包括:独立、对某一个问题有强烈兴趣、愿意重构问题、喜欢复杂性、需要刺激性的交流。

这里一个事实还是很残酷的,就是智力与创造力其实没有关系,一定要将这一点牢记在心。

所以读完以后就会知道,哪里有什么天才,都是练出来的。

智力如何测量?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对智力测验存在争议。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将智力看成一种正态分布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通过个体在多种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加以测量。

这里很显然,作者并没有像很多章节那样直截了当的问:“什么是智力”,说明还有争议。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智力是一种与知识掌握、推理和高效问题解决有关的心理能力。但对于那些能力应该涵盖在智力的范围内,争议还很大。

现代的智商测试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如果不是这个东西以外的IQ测试,请注意未必有什么效果。关键是测试的结果要如何被解读,实际上最突出的功用在于判断儿童是否有学习障碍。

这一段还有关于天才的陈述,大家可以看一下,天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大部分人还是过着普通的生活。对于成功的人来说,还需要家庭中有一个特别鼓励他们的人

智力是在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下共同形成的。

最后提到的一点,实际上是对智力测试结果有效性的否定。如果你有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该怎么做呢?同你了解孩子的智商之前一样,什么特殊的事情都不要做。

智力是一种还是多种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因子所组成的。而其他心理学家则认为,智力是各种不同能力的集合。

早期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先后提出过g因子和流体和晶体智力。g因子是一个先天的因素,即智力会有先天的影响。还有流体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指“凝结的知识”那样的能力,比如语义记忆,可以通过词汇、算术等加以考察;还有一种流体智力,使用算法和启发式,不一定要依赖于晶体智力。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过程性知识与具体知识的区分。

现代认知视角有两种认知理论:

  1. 智力三元论,用来解释了书读得不错,但生活中不怎么成功的人,与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预料之外的事情有关。看到这里真是句句扎心,说的就是以前的自己。这是一种缺乏实践智力,也就是应对生活中人和事的能力,简单的说也就是书呆子啦。这一智力的核心在于适应环境的能力,即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环境或者寻找能使自己大展宏图的有利环境的能力,自我觉知、关于自己强弱项的认识都是实践智力的组成因素。智商测验测试的主要是分析性智力。还有第三种智力是创造性智力。这就是智力三元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三种智力是彼此独立的,而不是互相关联的。单一的智商测试分数彻底没用。最近他们还提出来第四种智力,也就是智慧,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用于公共福祉。
  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有八种,不一一列举了。特别是最后两种: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与一些心理学家所谓的情绪智力(EQ)相关。

之后的内容与我之前提到的内化有关系,但是解释的更加科学。首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意味着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潜移默化且合理的影响,从而孩子可能自己就会实现预言。其次是来自他人的预期可以通过心理作用的形式对我们自己的信念乃至最终的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不同群体的智商差异

虽然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但是他们对于导致不同种族和社会群体之间智商差异的原因却存在不同看法。

实际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影响,这是这本书一开始就强调的。

这里有几个研究结果可以看一下:

  1. 家庭环境丰富程度比如对书籍和乐器的接触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2. 积极情绪氛围和注意及表扬程度可以提高记忆力
  3. 儿童接受的学校教育总量可以提高智商
  4. 工作对人有影响。。。工作需要的认知复杂度和智力要求也会对个体的智力水平产生持久的影响。

所以千万不要去读商科,对脑力的荼毒是永久的。

最后是刻板印象,如果认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那就陷入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中。 实际上智力可以被看成一种被后天经历和预期影响的能力,而不是固定的特质。

回过头看看,248页提到了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人们总是为了他人或者自己的期望而活。

这一章其实读下来蛮有意思也蛮痛苦的,读心理学的书会不断的发现自己被说中,也不断会挑战自己的固有观点。我现在认为其实简单的心理学应该早点在儿童早期阶段就被引入,无论是具体可操作性的内容还是适当的说教。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