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人格-全人理论

什么力量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人格由生物、环境与心理过程的合力塑造而成,这些因素都扎根于社会文化与发展的背景之中。

什么力量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人格由生物、环境与心理过程的合力塑造而成,这些因素都扎根于社会文化与发展的背景之中

可以把人格视为我们之所以为人且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所有心理特征的交集。

书上解释人格实际上比较模糊,或者说这个概念实际上还是过于宽泛了。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了人格:

  1. 基因、人性与人格,即人格带有一部分的遗传因素
  2. 人格与环境,即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比如人的人格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因为父母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提供了环境。
  3. 社会和文化对人格有影响,比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实际上关于塑造人格,不外乎两大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特性,一个是过程。特性指的是类似于遗传等那些不容易改变的内容,而过程则指一些超越了描述的心理加工过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个偏向静态,一个偏向动态,即容易改变的程度。

人格中有哪些持久模式或特性?

所有的特性理论都认为,被称为气质、特质或人格类型的一小组人格特征使得个体的人格随着时间的变化仍能保持一致。

这里在探讨的是人格方面的特质理论。
气质、特质、类型,这些都属于特性理论。气质有些由遗传决定,比如刚出生的孩子就在对刺激物反应的强烈程度上有区别。后天学习也会影人格。目前比较成熟的人格是大五理论,即:

  1. 开放性(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 vs 思想封闭、缺乏好奇心、缺乏想象力)
  2. 责任感(可靠性、目标导向性、坚定性、超我力量、审慎或克制 vs 冲动、粗心、不负责任)
  3. 外倾性(笃定、善于社交、大胆或自信 vs 内向、害羞)
  4. 宜人性(温暖、招人喜爱、亲社会 vs 冷漠、消极、敌意)
  5. 神经质(焦虑或情绪化 vs 情绪稳定或者情绪受控)

目前来说,这个大五人格模式还是为人格分类带来了一些秩序。还有一些NEO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等。

特质理论的一大问题是,没有注意到人格中可以改变的部分,仅描述行为但不描述原因,此外还会造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会被贴上特质标签等。

MBTI测试是不可信的测试,注意书里说的这一点。

心理过程能否帮助我们塑造人格?

虽然各种过程理论分别侧重于影响人格的不同作用力,但它们都将人格刻画为内部心理过程与社会互动的共同产物。

这个部分讲的是动态过程,也就是心理加工过程对人格的影响。过程理论有:

  1.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动机和心理障碍,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方法就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除了不正确的一些模糊概念外,留给现代心理学广泛接受的观点有:许多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并不是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运作);将人同时推向不同方向的冲突动机可能会引发人们内心的冲突;稳定的人格模式的确是从童年形成的,部分由童年经历所致,人格模式有时候变得更好,有时候变得更坏;
  2.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适应、学习、成长和成功的积极需求驱动了人们的人格。
  3. 认知理论,强调社会学习

现代心理学将上述问题整合在一起,提出了三个趋势方面的问题:

  1. 家庭系统理论
  2. 文化差异
  3. 性别的影响作用

人们运用什么“理论”来理解自我与他人?

内隐人格理论与我们的自我叙述是我们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基础————这两者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评价别人的人格时候表现出的喜好或者厌恶,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的内隐人格理论,并不作用于意识层面,而是一种简化理解他人的任务。所以可能导致错误,比如朴素假设或者刻板印象。这里有一个研究指出,心态并不只是人格的旁枝末节,是整个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帮助我们塑造目标,影响我们对未来持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天才与普通人之间只相差10000个小时的练习。

自我叙述是人格的重要成分,连贯的自我叙述是得到自我认同,获得同一感与目的感的方法。

文化对于人格也有影响,比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就会影响人格,欧美国家的人倾向于犯基本归因错误。还有一种时间人格,过去时间导向会回顾原来的情境,现在时间导向关注于即时情境的刺激,未来时间导向则会判断行为在未来造成的后果,进行估算后采取行动。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