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有一段时间读《心理学与生活》,浅尝辄止,没有对感觉和知觉像这次这样体会的这么深刻。
简单的说,感觉就像计算机里的电子回路一样,接受程序来改变高低电压,然后通过导线传递,最后计算出来结果,再改变其他的电路。而知觉最核心的功能是:在感觉中寻找意义。
由于从感觉到知觉对我们个体而言发生的时间很短,整体过程又是那么自如,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感觉和知觉是相互分离的,甚至忘记了一些意义感,觉得只有深层次思考高级问题才有所谓的意义感,但读了第三章让我发现,坚实的物理基础和底层神经连接,其实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
大脑并非直接感觉世界,因为感觉器官会将刺激转变为神经系统的语言,即神经信息。
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过一些富有哲学含义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其实被归类与存在主义问题,和伦理、价值观、道德、偏好、美学、宗教、法律等问题类似,都属于科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看到这里我也提醒自己,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甚至需要辩论的时候,需要搞清楚大家的冲突究竟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才能思考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有些纯粹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达成一致,而要从其他可行的方案着手。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的意识就是一个存放在颅骨里被好好保护起来的大脑,接受的只是神经系统传递来的各种信号,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任何东西,我们四肢,身体只不过是大脑用来维持生存和感知外部环境的工具。我在敲这些字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分裂了,但很神奇的是,意识感受不到自己物理的基础:大脑的存在,所以我的想法,我的感觉都很自然的变成我的感觉和知觉,所以这套系统还是相当神奇的。
这一部分里有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个名词和结论:
- 绝对阈限,是指某一刺激如果有一半的次数能被感觉到的强度,注意不是100%感觉不到。
- 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指两种刺激能有一半的次数被个体探测成为不同刺激的差异。
-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的大小于刺激强度成正比。在很吵的房屋里要将音量调低很多才不觉得吵,但在很安静的房间里播放轻微的背景音乐,一旦停掉人们就会立刻意识到差别。
- 我们是为探测刺激的变化和不同刺激的关系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接受一成不变的刺激。我在想,难道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断要去接触不同的玩意,一成不变的东西大家在本质上都是讨厌的,即使是最机械最认真的老财,内心也是极度讨厌财务的吧哈哈。
- 信号检测论:是说感觉不仅仅取决于感觉本身的物理特性,还取决于背景刺激和探测器(大脑),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嘈杂环境听不出来在安静环境下同样大小叫你名字的声音,或者在一些场景中就是会忽略某些信息。
感觉还存在着适应能力,对于持续存在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越来越小。
各种感觉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
所有感觉都以大体相同的方式运作,但是每一种感觉会提取不同种类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大脑内专门用来处理此类信息的区域。
无论是声音,光,嗅觉,触觉都是转换成神经信号传入大脑,大脑用不同的区域处理信息,于是变成了我们的感觉。这里讨论的感觉还停留在物理的层面。
这里光,声音的具体转换刺激就不说了,要说一说音色,我读了书才知道,每一种音色其实就是音调的混合,也就是同时包含一系列频率不同的声音,单独的纯声音是很难听的。比如音叉发出的声音。
这里唯一不同的就是嗅觉,嗅觉不通过丘脑这个大门,而是从鼻子直接传到到位于额叶下方的嗅球,在那里加工了信息之后,再传递到其他区域,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可能就是嗅觉。
味觉包含五种,不是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
疼痛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白,但很有意思是安慰剂效应,甚至不需要安慰剂就能引发安慰剂效应。
感觉和知觉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觉为感觉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
如果有过一些人生经历,可能对这句话感受更深,一个知觉物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感觉,而是我们在心理上对其赋予意义后在大脑中制造出来的。大脑通过空间通路和辨识通路,经过各种特征探测器,然后经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加工,形成知觉。
知觉还带有恒常性,但也模棱两可和扭曲,一些典型的错觉试验更是证明了知觉处理过程比意识要低级,因此我们几乎无法对错觉加以控制。
关于知觉的形成,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大脑的先天结构会影响我们对感觉的解释,从整体以及图形和背景的角度来解释;还有基于学习的推理理论,即知觉也是逐渐从外界学习从而习得的。
本章的最后几件事情也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我们的知觉未必相同,相同的是感觉,比如同样的房间和温度,同样的光线,假如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物理仪器记录当前房间的状态,那这些东西对于两个人的刺激大致相同,但两个人对于此刻场景的知觉解释,却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有的时候寻找到具有共同点的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第二就是如何使用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当然也包括学习其他内容。对于习惯了被灌输的我们来说,能够早点醒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其实也意味着精神的真正成熟。对于知识体系来说,就必须找到结构或者说模式,根据模式来学习,而不是依靠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反过来说,将概念和问题搭建成有意义的体系,更加有助于记忆。
第三就是镇痛药的科学本质就是改变神经受体或者激素,而这些东西并不仅仅只针对某些疼痛,所以不具有任何副作用的理想镇痛药还没有发现。这也再次证明了科学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