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B站这个视频之后,外加在公司的SAP系统里实际看了生产订单包含的数据,基本上搞懂了成本计算的逻辑。然后发现默认的SAP成本计算方法就是教科书般的标准成本法:先用标准成本来一遍,然后计算制造费用差异和材料差异,最后把差异分摊到在产品和产成品以及最终结转销售成本中去。
这两天记录一下各处看到的成本核算原则相关的内容,比较零散,以后熟悉了再慢慢整理。
SAP的成本术语
标准成本 = 标准价格 * 标准数量 + 作业价格 * 标准数量
计划成本 = 计划价格 * 计划数量 + 作业价格 * 计划数量
实际成本 = 实际价格 * 实际数量 + 作业价格 * 实际数量
目标成本 = 标准价格 * 实际数量 + 作业价格 * 实际数量
标准成本的来源
标准成本一般来自于BOM和工艺路线。
所谓BOM(Bill of Material)就是物料清单,可以认为就是某个产品要花费多少原材料。还细分为设计EBOM和工艺MBOM,前者是纯粹的物料计算,后者是贴近实际的实际花费。一般就用工艺BOM。
工艺路线(Routing)在SAP里我看到的,就是产品要经过的一道道工序,我们的SAP是用工时核算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投料,时间等标准。还包括很多其他数据,对于财务来说,工艺路线主要用于制造费用的分摊。
BOM和工艺路线的花费(单价)都要在SAP成本中发布(确定),之后就可以计算一个产品的标准成本。
当一个产品生产完之后,它的标准成本就应该是BOM的物料成本加上经过的所有工艺路线的投料、标准工时乘以各个工序的标准单价,最后累计出来的一个金额。
标准成本计算好以后,正常情况下产成品会在系统里先按照标准成本结转。
标准成本一般月初发布,当月不变。
生产订单
生产订单是一个成本归集中心,用来实时记录发生的实际成本(当然也包括之前的标准成本,领料数据等)。在我现在的SAP里,一个生产订单其中只有一种产品。
只要进行***领料和报工***,这个生产订单的成本就会实时发生变化,可以认为每当发生材料投入和制造费用的时候,生产订单的成本都会实时归集。
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一个可以随时修改的值。比如原材料价格比较大的时候,就可以修改目标成本。应该说这个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目标,实际不会影响到核算,只是进行分析使用。实际过账的还是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这个也是一种分析,数量基准是计划成本和计划数量。
生产订单的状态
这个也很好理解,生产订单的最终的产出就是产成品入库。
如果某个时点生产订单还没有最终产出,那么这个生产订单的产品就被认为是在产品。
所以月末要区分订单的状态,区分那些订单已经完成产出,哪些还没有产出,这决定了生产订单中的产品对应的是在产品还是产成品。
在生产订单产出之后并且参与成本计算之后,还应该被关闭。关闭的订单就不会再次参与成本计算,否则要出错。
在关闭之前还有一个动作就是结算。
可以想象,假如系统中有10张生产订单,8张已经完成产出,2张没有完成产出,那么SAP一定是将所有发生的直接归集于生产订单的成本区分为在产品和产成品,另外那些需要跨生产订单分配的成本,就会按照每个生产订单里的耗用(比如工时)来进行分配。
成本分摊方式
这个比较复杂,但是基本逻辑比较简单。
找了一篇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