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奇葩说》,知道了刘擎教授,遂把他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和《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请回来细细阅读。两本书研究的都是现代性危机,读过之后理解了刘教授在节目中对各个选手非常包容的原因,他尤其关注选手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各种现象,而非单独是“节目选手”这样一种身份。现代性创造了太多的无意义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容易把人们的目光从人的身上转移到一种空泛的关注上去,这种空泛的关注,我自己觉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宽泛的宏大叙事,二是充满了不真实细节的小作文。看似大家很关心这个那个,但从没有关心过人。
当时读完两本书之后,只是粗略知道了理论意义上的现代性危机,但总是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总结的非常清晰。直到这两天,在每年例行购买的《读库2204》上看到了署名王建飞的这一篇《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不禁拍案叫绝。回想一下,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小作文,在当下最常见的载体就是互联网,现代性危机的各种表现,也许和互联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我的眼里,现代化和互联网这两个词,虽然不能划等号,但用个约等于号连接,想必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把现代性危机看做一个带着毒素的蜘蛛,互联网也许并非由蜘蛛直接织成,但蜘蛛发现这张网可以高效地把毒素扩散到每一个节点每一个边缘。两年前,《人物》团队推出一篇火爆全网的调查性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那时刘擎教授还没火,大家还在普遍性的批判资本对人的异化和剥削,像我等普通人,还没了解到现代性危机。两年后的这篇《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很明确的告诉读者,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骑手,还有你我他,所有人,一起缠身于这张现代性危机之网。“而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正如30年前这首《情网》所唱,爱情对一个人可能都是无解的问题,如果现代性危机是这张网,个体想幸运的成为漏网之鱼,绝不可能。
从我上大学对互联网使用比较多开始,到最近这二十年的变化,用很多网友的话说就是:“中文互联网逐步粪坑化”。如果你使用互联网比较多,而且上网并不是为了追星发癫、论坛辩经、LGBT,而是以寻找各种资料和广泛接触各种不同观点为目的话,会发现中文互联网上,能够真诚讨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分享资料下载的地方越来越少。以我自己的感受为例,近几年想找点中文游戏攻略,即使用Google去搜,大部分时候搜索结果的前几页充斥着互相抄袭的,千篇一律的所谓攻略,点进去看发现根本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或者就是嵌在广告网站中的一段文字。至于中文搜索引擎就更不用说了,毫不夸张的说,根本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如果想找点文件、音乐,电子书下载,九成都会将你导向到根本不敢付钱的微信收款码。最后不得不去找英日文甚至更冷门的小语种资料,这也造成中文互联网奇特的局面,网友们也许没法张口说,但中日英都得能看懂。打开不同的页面,发现都是程序自动扒数据复制并生成的网页,这就像找几个人聊天发问,发现大家都在咕咕哝哝答复你一堆相同但是毫无意义的语句。文章标题里“呓语”这词可谓非常精准,作者上来就向读者们打开了互联网精神病院的大门。
刘擎教授的书重在讨论从前现代到现代之间,现代性通过“祛魅”这一方式带来的危机及其理论,如果说这是云端的宏大理论,《呓语》则是精准的从现代性危机扩散的帮凶互联网入手,非常深刻的解说了现代性危机在割裂的互联网、消费主义、工作陷阱等方面的表现,把现代性危机的理论通过赤裸裸的现实直接钉到读者的脑中。
你的2022你最佳读物,何必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篇长文。出于好奇和谨慎,搜了一下这篇文章,发现虎嗅网曾经刊登过,剩下基本是个人博客转载或者零星的讨论,甚至还找到了Twitter上一个语焉不详的批评,从整体上看这文章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此文中提到的《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也值的一看。
最后放上原文链接:《互联网与中国后现代性呓语》。
后记:
文中提到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非常值的一读。
后记2:
我是先看过读库,才到作者公众号看原文的。当我看到原文的开头是:“本文大约XXX字,阅读需要YYY分钟,由于存在主动或被动删稿风险......”。这段文字实体书可没有,想起作者在文中提到时间对人的异化,不禁会心一笑。
典型的呓语。